【潘維(教授)】資料簡介簡曆及圖片
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基本內容
潘維,現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考入北大國際政治係,碩士生,師從陳翰笙教授。 美國加州 伯克利大學政治學係1996年博士。現居北京,執教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係,講授世界政治理論、中國政治、比較政治、中外政治製度比較、美國社會發展史等課程。代表論著有《法治與民主迷信――一個法治主義者眼中的中國現代化和世界秩序》、《農民與市場》等。
他的一些主要觀點包括:“大眾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這種權利在法律上與知識界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是平等的,而傷害了廣大勞動者利益的政策當然是錯誤的政策;決策者、技術專家、社會知識界,即所謂“精英”,都要在意網絡意見,搜尋其中反映的社會大眾的呼聲。今天的公共政策,涉及日益複雜的利益。若不肯讓利益有差異的人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就看不清什麽才可能是中立妥協的政策,也就談不上和諧的社會。我們今天不能用民主和法治來套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說它有民主沒法治。毛澤東發動“文革”的目的是防止資本主義複辟,是他個人靠發動群眾,辦他想辦到的事情。嚴格地說這不能叫民主。腐敗是靠法治來治理的,選舉不治腐敗。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黨基本上是喊著反腐敗的口號上台,又因為腐敗而下台。幻想變個製度,甚至遍派選票箱子,就什麽都解決了,那就是製度迷信。國外好的結果未必主要取決於其製度,即便那個製度在西方是決定性的,但沒那個土壤,也會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法治與立法機構關係不大,法治的核心手段就是司法獨立,也包括成熟中立的公務員執法體係,這也是未來十來年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主要任務。”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