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尾(從負債到摘“窮帽”,仙桃這些村子經曆了什麽?)
初冬時節,記者行走在仙桃大地的田野鄉間、農戶家中、夜間議貧點、產業基地……處處湧動著一股決勝脫貧、合力攻堅的熱潮。
▲市勞動就業管理局持續舉辦“春風行動”“夜市招聘”等多種類型招聘會,方便貧困戶、返鄉人員就業。同時設立專門展台,現場演示製作西式麵點,免費對貧困戶、返鄉就業人員進行課程培訓,幫助他們就業、創業。
▲仙桃義工聯合壹基金公益開展“溫暖包”發放活動,向困難學生贈送防寒衣物及學習用品,為孩子們送去溫暖。
▲10月17日,市第二人民醫院駐彭場鎮汪趙村工作隊員在走訪扶貧戶王東安時,詳細了解其身體狀況、收入等情況
“以前村級欠債幾十萬元,是遠近聞名貧困村。現在可不一樣了,不僅還清了外債,環境變靚了,村民收入增加了,集體經濟也有了保障。”12月6日,長埫口鎮頭潭村支部書記張大才談及村裏的變化,笑得合不攏嘴。
▲圖為近日,駐村工作隊員在頭潭村檢測土壤及大棚內環境
鄉村振興,特色產業是關鍵。頭潭村產業怎麽選?華中師範大學、市農業農村局駐村工作隊以產業促進、創業帶動、技術援助等為手段,為貧困群眾想點子、謀出路,挖窮根、尋良方,如今該村形成了苗木種植、無公害大米、光伏電站為主的“三大板塊”特色產業。
▲圖為甘蔗豐收季,安家村甘蔗銷售大戶張平剛正在指導村民分揀甘蔗。
安家村,位於楊林尾鎮東南角,過去集體經濟薄弱,幾乎沒有經濟來源。近年來,靠著“基地 合作社 貧困戶”模式,發展甘蔗產業,種植麵積達700畝,甘蔗畝產值約1.2萬元,成了村民脫貧的“甜蜜事業”。
位於長埫口鎮東南部的四合村,是全市95個貧困村之一。長期以來,村民們以傳統方式種植水稻、小麥為主,存在創業難、增收難等問題,脫貧形勢嚴峻。
貧困戶孫光輝目睹了這些年來村裏的變化:市農業農村局精準扶貧工作隊入駐以來,開創“集體經濟得租金、貧困群眾拿真金、基地打工得薪金”的產業扶貧新路子,村民依靠發展特色產業,讓曾經欠債的村集體,年收入達到8.5萬元以上,成功地摘掉了“窮帽”。
▲圖為易橋村鱖魚特種養殖基地內,扶貧幹部和貧困戶一起拉網、捕魚。
從負債20多萬元到年收入30萬元,要多久?彭場鎮易橋村給出的答案是3年。作為市級重點貧困村,市氣象局扶貧工作隊,通過開展產業脫貧攻堅工程,激活村級“造血”功能,全村多個扶貧產業,優先使用貧困家庭勞動力。
“以心換心,才能心心相印。”市林業事業發展中心駐西流河鎮許中村的第一書記曾衝深有體會,人心都是肉長的,隻要把群眾放在心上,就不怕脫不了貧。
▲圖為魯誌強正在將鱔魚起網、裝袋
氣溫下降,沙湖原種場奎閣分場貧困戶魯誌強這些天往魚池跑得越來越勤快。
“希望春節期間黃鱔能賣個好價。近來有事沒事就過來轉轉,看著踏實。”魯誌強是沙湖原種場奎閣分場貧困戶。他說,行情好時,他養殖收入過8萬元。
▲圖為市殘聯駐村幹部餘斌幫秦前濤核對業務訂單場景。
貧窮,曾像一片烏雲,壓在剅河鎮汪場村貧困戶秦前濤身上。可如今,秦前濤在市殘聯駐村幹部餘斌幫扶下,不僅學習到了電商技術,而且還在村部附近開了一家郵遞快遞點,一年毛收入4萬餘,衣食無憂。
付出終有回報,扶貧幹部日複一日的努力,換來了村民幸福的笑臉。
諸如此類的笑臉還有不少,剅河鎮左腦村貧困戶王仁洲和左友庚,較勁比脫貧,年收入均超過8萬元;在市交通運輸局駐郭河鎮紅星村工作隊的支持下,黃孝德老人,不懼困難,幾次發展大棚蔬菜產業,現如今年毛收入達到5萬元。
▲圖為12月4日,市交通運輸局駐村工作人員在黃孝德家更換老舊的電線
▲三伏潭鎮栗林嘴村高標準建設村級“幸福食堂”,為生活不便的老年人、貧困戶解決就餐問題,同時提供上門送飯菜服務。圖為村裏老人正在食堂內愉快就餐。
2020年
貧困漸行漸遠
幸福越來越近
全麵小康路上
我們一直在努力
一直向著幸福在奔跑!
全媒記者/蔡玲 劉賢雙 鹿丹丹 晴霄 通訊員 易夢平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