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是一日兩餐?我們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慌。今天我們一日三餐飲食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已然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生活習慣。
但是如果追溯飲食本源話,就會發現一日兩餐才是古代中國人日常飲食官。南宋朱熹就曾經在論語集築中注釋記載說,朝日庸昔日孫這一段就很明確地表達,在孔老夫子那個年代就已經實行兩餐製。
早上那一頓稱為趙超時又叫雍,具體時間是在上午 7 點到九點之間,晚上一頓稱為孫,時間大約是下午 3 點到 5 點,中間是不吃午餐。根據研究表明,中國從上古時代就習慣一天吃兩頓飯,至少在距今 3600 年前擁有文字記載商代就開始實行一天兩餐製。上午七點到九點稱為大時,下午三點到五點稱為小時。
到秦漢時期,食物是相對匱乏。皇帝四餐、大臣三餐,百姓兩餐,陳值先生漢書新政一書當中也說漢代統治階級日三時,一般人民日兩時,宋人生活水平及壁紙考察一書當中有考證說宋朝人沒每天早晚僅兩餐,官員世人概不例外。南宋詩人宋紅麥詩句當中寫道,隻把魚蝦衝兩扇,肚皮筋作小池塘,這裏把吃兩頓飯稱作是兩扇。
而到明清時期,人們還是習慣一天吃兩頓飯。據說乾隆皇帝一天也是吃兩頓飯,叫做早膳和晚膳,並沒有中間五善。
那為什古人講究一日兩餐?他們長期從事農業勞作,中午難道不餓?這第一個當然就是自然原因古代人所有生活節奏都是跟著老天來。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農業大國,一直秉承著農業乃立國之本中心思想。
在古代社會有對於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晚上也沒有電燈,普通人家又買不起油燈或者蠟燭照明都很困難。使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候,必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傍晚,隻要太陽落山,大家就回家休息。
第二天太陽出來或者是雞叫時候,大家就出來勞作,這是符合大自然運行規律農業法則。這種生活方式其實也是古人一日兩餐習俗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當然是經紀人原因。
古代社會農耕經濟雖然發達,但是農民一直都處於被統治階級剝削和壓迫地位,即使吃上一口飽飯都很難得。農民們每天起早貪黑辛勤勞作,雖然能夠獲得大量糧食,但是因為金字塔型階級性質層層剝削社會關係,農民們最後能剩下糧食也僅僅夠糊口。
再加上長年累月打仗,大興土木等等,老百姓們麵臨著大量稅收,同時家裏孩子也多,糧食根本不夠吃,所以隻能壓縮吃飯時間,盡可能去多工作。如果遇到災年,農民很可能會顆粒無收。所以為生存,百姓們都會省吃儉用,儲存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在這樣不得已前提之下,隻能是一日兩餐拮據度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這樣習慣。由此可見,古代農民生活其實是非常艱苦。因為社會剝削即使是辛苦勞作還落得個無良可知或者說不得已減少一餐,這真是讓人心疼且悲涼。
反觀我們今天能夠吃上一日三餐,甚至有些人還要加一個宵夜,達到一日四餐,真應該好好珍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橫念物力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