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售即“秒光”,數字藏品一票難求;花幾十元買入,轉手就能炒到幾萬元的高價……隨著“數字藏品”走紅,不少消費者受到“高額回報”吸引而“入圈”,然而花了錢卻發現所謂的“數字藏品”要麽不發貨,要麽成泡沫。對此,消保委提醒,警惕“數字藏品”套路,不可盲目跟風。
今年9月,消費者溫先生經朋友推薦下載了“落藝文創”的數字藏品交易小程序(上海藝落數字科技中心),支付了388元購買了一副數字圖片,對方承諾3天內發貨,然而3天過後,但始終不見藏品信息。向商家問詢,也無法聯係到對方客服。而在9月20日左右,他發現“落藝文創”微信小程序店鋪關閉。
溫先生隨後發現,相同遭遇的還有不少消費者。大家選擇在“落藝文創”上購買數字圖片,都是因為聽信了商家宣傳,隻要買到就可以轉手獲取高昂收益,甚至翻上好幾十倍。更有消費者反映,此前“落藝文創”上388元的數字藏品,是需要搶購的,一發售即“秒光”,這更讓大家都覺得它具有金融價值,爭相入手。沒想到買入後,卻始終不見發貨。
無奈之下,溫先生向上海金山區消保委進行了投訴。金山區消保委工作人員通過溫先生提供的付款憑證、溝通記錄等,進行了調查核實,確認“落藝文創”的客服電話、線上客服已經停用,微信小程序店鋪處於關閉狀態,企業處於失聯狀態。消保委工作人員了解到,該小程序對應的公司經營範圍為主要提供元宇宙技術層麵支持,開展元宇宙行業相關業務。對於消費者的投訴情況,已向市場監管部門進行了反映,目前市場監管部門正在按流程受理。
消保委指出,數字藏品是指使用區塊鏈技術,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但由於在我國出現時間較短,認定及監管標準尚未建立,導致亂象叢生。在數字藏品火爆背後,投訴接連不斷。消費者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平台涉嫌炒作、哄抬價格;商家虛假發貨、不退款;數據丟失,購買藏品被盜等問題。
消保委表示,數字藏品有著“藏品”的名號,原本其最大的意義在於個人收藏和自我觀賞。頻繁的交易,離譜的定價,是國內一些數字藏品平台上的普遍現象。目前,數字藏品平台最主流的用戶是三類,除了真正的數字藏品愛好者,還有學生、中老年人。
在此,消保委提醒,警惕數字藏品“套路”。很多學生和中老年人被不良機構蠱惑,把數字藏品當成股票一樣炒作,認為一定會漲。從投訴情況來看,在數字藏品交易中遭遇資產損失的學生群體不在少數。其中不少學生是抱著交易數字藏品“賺點錢”的念頭進入,但他們往往不僅沒能賺到錢,反而遭遇大額損失。越是處於“風口”,越要注意防範風險,要選擇正規平台,審慎購買,不可盲目跟風。
新聞晨報ⷥ襈𐁐P 記者 李曉明
來源: 新聞晨報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